
第四届中国动物学会长隆奖:成就奖获得者--李保国教授
李保国教授经过近三十年的野外艰苦跟踪观察,带领团队突破了野生灵长类动物“个体识别”这一瓶颈难题,阐明了秦岭金丝猴对于寒温带气候的适应机制,揭开了金丝猴社会制度的神秘面纱,发现金丝猴社群为独特的重层社会结构模式-松散的母系社会,提出亚洲叶猴重层社会进化为聚合型的新观点,打破了西方学者对于这个领域半个世纪的认识,推动了中国灵长类行为生态学研究的发展;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金丝猴野外研究基地,为野生动物的长期监测和保护研究开创了新的道路。
李保国教授先后在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包括Science 等封面论文 10 篇),出版著作 10 部,其成果被 CCTV、日本 NHK、英国 BBC 等科学媒体多次报道。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包括重点项目2 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陕西省“13115”科技创新工程项目等科研项目 120 余项,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陕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 项。现任中国动物学会灵长类学分会荣誉理事长、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IUCN/SSC)灵长类专家组亚洲区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动物学会副理事长;担任 Current Zoology(SCI-区期刊)、Integrative Zoology(SC 一区期刊)、Primates(国际上创刊历史最悠久的灵长类学期刊)等高水平学术刊物的副主编。同时在他的努力推动下,中国灵长类研究群体不断壮大,依托西北大学成立了中国动物学会灵长类学分会,并且与国际灵长类学会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2014 年灵长类学分会获得了国际灵长类学会执行委员的身份,在国际灵长类学界拥有了重要的话语权。在推荐人的努力下,我国申办成功将在西安举办 2027 年国际灵长类大会。
李保国教授着力建设研究平台,2016年获批建设“陕西省秦岭珍稀濒危动物保育重点实验室”,2020年该研究基地获批参与建设“大熊猫金丝猴生物多样性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这是推动西北地区动物学科、生态学科在国家级科研平台的重要突破。
在以上科研成绩的基础上,近年来李保国教授围绕“两屏三带”生态屏障区,选择大熊猫和金丝猴等旗舰物种,基于个体识别与标记、卫星遥感、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开展濒危物种社会行为的观察与分析,揭示了濒危物种社群稳定机制,提出了濒危物种社会系统进化新理论;通过研究珍稀濒危动物的交配、产仔等繁殖行为,揭示了珍稀动物繁殖策略与物种濒危及种群衰退的关系;结合多种遗传标记和GPS定位系统监测与分析濒危物种的扩散与迁移模式,揭示了濒危动物种群分布格局的维持机制;基于濒危动物栖息地食物资源调查、食性分析、以及觅食行为数据,应用 GIS 数据、营养生态学、宏基因组学等分析方法,探讨濒危动物对环境变化的觅食和能量应答策略,揭示了其应对环境压力的生存适应机制;这些研究成果在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ScienceAdvances、Nature Communications、Nature Genetics、Current Biology发表高水平 SCI论文 150余篇,SCI 引用 3134 次(他引 2119 次,单篇最高他引 536 次)。被推荐人带领团队在国内同行中已经展现出非常活跃的学术创造力,成为中国灵长类学、珍稀濒危动物保护研究领域具有引领能力的学术力量;同时,坚持心怀大我、立德树人、科研攻坚培育人才、奉献社会,2023年团队入选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