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中国动物学会长隆奖--叶银子博士后
发布时间:2024-08-09浏览次数:1165

       叶银子博士利用辣椒素受体阻断剂成功地抑制了乌龟胚胎的行为热调节,通过比较胚胎行为热调节受抑制和不受抑制后代的性比,发现胚胎行为热调节受抑制的后代基本都是偏雄(巢温较低)或者偏雌(巢温较高),而能在卵内选择适宜温度的胚胎,其后代性比接近于1:1。进而,被推荐人利用上述行为和生理研究结果构建了生物物理机制模型,再结合历史和未来的气候数据,预测了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胚胎行为热调节对种群后代性比的影响,结果表明胚胎能够通过行为热调节在一定程度上缓冲气候变化对种群性比偏移的影响。该研究成果2019年发表在生物学领域的顶级期刊Current Biology上。

       分离了乌龟胚胎的背根神经节,发现背根神经节中的神经细胞能够对温和温度28℃和热伤害温度33℃做出即时的响应。通过荧光定量实验,发现TRPA1和TRPV1在乌龟的背根神经节中高表达。进一步实验发现乌龟TRPA1和TRPV1的激活阈值恰好为28℃和33℃,且胚胎能对这两个温度有不同的行为响应。通过使用乌龟TRPA1和TRPV1的化学激动剂和抑制剂,结合药理学与行为学实验,明确了乌龟TRPA1和TRPV1是胚胎行为热调节过程中感知温度变化的关键离子通道。TRPA1用于感受温和热刺激(28-32℃)并帮助乌龟胚胎向热源移动,而当温度进入伤害性热刺激范围时(>32℃),TRPV1激活并帮助乌龟胚胎远离热源。因此,在胚胎行为热调节中,TRPA1和TRPV1形成了一个无缝连接的生理分子温度计用于感受温度变化。该研究成果2021年发表在生物学领域的顶级期刊Current Biology上。

      该研究拓展了爬行动物初级温度感受器研究的新领域,推动了脊椎动物温度感知进化理论的发展,同时为深入认识气候变暖背景下爬行动物温度响应机制提供理论依据。